北n段,南n段的說法,是當年中央山脈南北大會師 (于七彩湖) 時的產物,因為路線太長,便由一些補給點將行程分為數段。再簡單的以一二三計數,有心共襄盛舉的,或幫忙補給,或陪走北一段北二段等等等的其中一段,然後這些名稱就留了下來,而且為台灣山岳界所廣泛的接受。
所以最原始的分法,北路從思源椏口到七彩湖,有中橫公路的大禹嶺與能高越嶺路的天池保線所兩處補給點,當時便把
思 源 椏 口-大 禹 嶺 這段縱走行程稱為 "北一段"
大 禹 嶺-天池保線所 這段縱走行程稱為 "北二段"
天池保線所-七 彩 湖 這段縱走行程稱為 "北三段"
不過這些定義後來又經過了演化,因為 "北一段"太長,"北二段" 太短,"北三段" 南段後來又難得有人走,,今人便來個重新排列組合,在分別縱走時,把 "北一段"從中點的死亡稜線一分為二,稱 "北一段北段" 為今北一段,稱"北一段南段" 為今北二段, 再將原 "北二段" 與 "北三段北段" 並稱為今北三段,南路從卑南主山到七彩湖。有南橫的關山椏口跟八通關越嶺道附近的秀姑坪兩處補給點,當時便把
卑 南 主 山-關山椏口 這段縱走行程稱為 "南一段"
關 山 椏 口-秀 姑 坪 這段縱走行程稱為 "南二段"
秀 姑 坪-七 彩 湖 這段縱走行程稱為 "南三段"
南路的分段法倒是沿用至今,沒多大的改變,只是可能有人在撿南二段時會順便爬秀姑坪北邊的秀馬,或從瑞穗林道經丹大,東郡大等山到郡大林道,然後也概稱是南三段。
北一段
的分佈區域在宜蘭縣、台中縣境內,屬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區內。此山區與雪山山脈並據於台灣中北部,天氣好時,自台北市區往南望,北一段與雪山山脈可清晰望見。此山區以南湖大山與中央尖山建構起其高聳的山域,南湖大山以其碎石坡在豔陽下閃閃發亮被太平洋上日本船隻誤認為高山湖泊而得名,該山與其所屬的山頭間的山谷(稱之為'圈谷')在地質的研究中被認為是臺灣島上幾個高山的冰河遺蹟之一(現在有些學者認為可能僅是山壁崩塌而成,非冰河刻蝕的痕跡)。中央尖山以其挺拔尖峭的山形得名,自溪谷至山頂近一千七百公尺的落差使其成為本山區最壯觀的自然景觀。
北一段山區為臺灣北部中部數條主要溪流的源頭,大甲溪、蘭陽溪與立霧溪均源於此山區。其進入此山區可由中橫公路宜蘭支線思源啞口入山,或是經由中橫東側迴頭彎由竹村經大濁水南溪入山,或是由北二段北上。一般隊伍均自思源啞口山,登山口位於 710林道的盡頭,從登山口起登,沿南湖大山往西側延伸之支稜上攀,經多加屯山、木杆鞍部、審馬陣山、南湖北峰進入圈谷,一般行程安排會在木杆鞍部之後的雲稜山莊或審馬陣山下的審馬陣山屋過夜,於次日入圈谷。圈谷分為上、下圈谷,是在南湖大山主峰、南湖大山北峰、南湖大山東峰間的平緩山谷。自圈谷上登東峰與北峰可均在兩小時內完成。整個南湖山區除前述山頭外,尚有南湖南峰(3516公尺)、南湖東南峰(3526公尺)、馬比衫山(3209公尺)、陶塞峰(3500公尺)、巴巴山(3448公尺)等。一般登山隊伍會以圈谷為中心點,花兩天時間完成攀登上述山頭。自圈谷至中央尖山,首先沿主峰至南峰稜線下切,稜線首先是佈滿原始森林,之後則是由巨大石塊堆積而成,南峰之後,登山路徑捨稜線往中央尖溪溪谷下切,大抵下切約1400公尺,路況陡峭。
一般隊伍會在溪谷紮營,並於次日上登中央尖山,上登路徑循中央尖溪上溯,終抵中央尖主峰與東峰間鞍部,而翻至東南面草坡登頂,整段路程約上升1700公尺。北一段與北二段間的銜接處即在中央尖山的南側,中央尖山自主峰往南高度便急遽下降,再上升至中央尖西峰,此段風化嚴重的稜線在岳界稱為死亡稜線,若是路線判斷錯誤,將會造成極大的危險發生!正由於地形上的險峻,中央尖山與其東、西峰構成不折不扣的"山"字行,在雪山山脈可清晰看到壯觀山容,而南湖大山南與北二段北望其氣勢逼人。通過死亡稜線,中央尖西峰與北二段的甘藷山毗鄰,此時便進入北二段山區。
北一段山區最高點為3700餘公尺,可俯視整個東北角海岸、宜蘭地區、龜山島甚至天晴時可清晰看見台北市區與陽明山上之文化大學建築物,由於緊鄰太平洋海岸,該山區在午後易於雲霧迷漫,一般該地區的活動都會安排在午前。整個山區有幾座可靠的山屋,雲稜山屋、審馬陣山屋、圈谷山屋、中央尖溪山屋、南湖溪山屋等, 這些山屋多已經備有太陽能設備,配備收音機與晚間照明設備,可提供夜間指引。
對於一般準備完善的隊伍,在此山區仍會面臨一些挑戰,首先是進入圈谷之前須攀爬過"五岩峰",在惡劣天氣下,具有潛在危險。其次,天氣地形因素所引發的濃霧現象,是南湖多次失蹤事件的主因。再者,主峰登山口與南峰間的大區域碎石坡亦容易有意外發生,南峰至巴巴山間的頁岩碎石坡存在明顯的危險,並不適合新手橫渡。而死亡稜線一般只有北一縱走北二的隊伍才會行經,對於此種隊伍除仔細慎選路徑外,另一條低繞的路徑是可行的選擇。
北二段
自死亡稜線後,中央山脈主稜進入“北二段“的範圍之內,往南一直到中部橫貫公路之大禹嶺為止,屬於宜蘭縣、台中縣、以及花蓮縣的交會地,全區均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範圍之內。大體上,北二段承襲北一段壯麗之山容,尤以無明山東面之『無明大崩壁』為代表,其崩壁落差達1500公尺以上,遠在奇萊等山區,都可清楚的以肉眼見到,如紮營在其南面 3公里遠的鈴鳴山,也常可聽到土石崩落得聲響!可見其地質、地貌的不穩定性!北二段自無明山以南地形轉趨和緩,已不較先前之險峻,鈴鳴山附近已是草原山頭地形,到了畢祿山接合歡山的地方,更是大片的高山草原景觀。
北二段上較為有名的山頭除了主稜上的甘薯峰(3156公尺)、無明山(3449公尺)、鈴鳴山(3240公尺)、畢祿山(3370公尺)外,其支稜上還有閂山(3167公尺)、鋸山、羊頭山(3033公尺)等高度超過3000公尺的大山。一般攀登北二段的隊伍,會選擇由中橫宜蘭支線上清泉橋連接之 730林道進入,單攻閂山後,越過耳無溪、上切到鈴鳴山,轉往北方過無明山、鬼門關山、一直到甘薯南峰,輕裝攻甘薯峰後,在沿稜往西下切到耳無溪後,同樣由 730林道出來,成為『○』字形走法,約需五天行程,也有人從大禹嶺合歡隧道旁的 820林道進入,上切到中央山脈主稜(畢祿山)後,沿稜往北,同樣經鈴鳴山、無明山、而由甘薯南峰往西下切到 730林道出來,成為 『I』字形、由南往北的走法,約需六天行程,此種走法有個缺點是在畢祿山至鈴鳴山中間,由於較少人行走,路跡不明,隊伍行進速度會較慢。
整段路程中,並無任何一座山屋可供人躲避,實因此段地勢顯要,平日即少有人行走,更不用說入內搭設山屋!大體來說,北二段的路況是中央山脈六段中最為複雜的,常須手腳並用的攀爬,如鬼門關斷崖、無明大崩壁等,雖然都不是正面從斷崖中通過,但地質仍是柔腸寸斷,土石鬆滑難行,如遇雨天,更增其困難度!另一方面,鈴鳴山至畢祿山間為路跡難辨的中級山林相,也是此段稜線中較為棘手的問題,人數過多或新手比例太高的隊伍在此可能都會有行程速度控制,以及隊伍安全考量的問題。因此,預計攀登此段路線的隊伍,隊伍結構須做較為嚴格的要求,以避免危險情況的發生!
北三段
自大禹嶺後中央山脈進入北三段的範圍,一直到安東軍山為止,行政區域屬於台中縣、南投縣、及花蓮縣的交會處,奇萊南峰以北仍屬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範圍。大體上,北三段已擺脫中央山脈北段的地質特色,轉為中北段準隆起平原的地質型態。北三段中較為著名的山頭從北到南包括:奇萊北峰(十峻之一)(3605公尺)、奇萊主峰(3559公尺)、奇萊南峰(3357公尺)、南華山(3182公尺)、能高山(3261公尺)、能高南峰(十峻之一)(3240公尺)、白石山(3108公尺)、光頭山(3059公尺)、安東軍山(3067公尺)等;支稜上還有『奇萊東稜』(奇萊北峰東側支稜)及『干卓萬山塊』(草山山頭西側支稜)等兩處非常有名的高山縱走路線。
北三段為台灣中部區域重要的水源發祥地,發源於此的河川包含往西的濁水溪流域,以及往東的立霧溪和木瓜溪流域,其中立霧溪更因大理石地質被溪流切割的特殊地形,聞名於世(如太魯閣峽谷之地形)。北三段中除了卡羅樓斷崖及能高南峰附近較為陡峭外,整段路程幾乎都是一望無際的高山草原景觀,也就是所謂台灣的最高隆起準平原地形,頗有塞外『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感覺』,稜線上高山湖泊眾多,從白石池、萬里池、一直到屯鹿池,是台灣高山稜線中,湖泊分布最密、最高的區域,因此,夕陽下金色的高山草原及湛藍清澈的高山湖泊便是北三段中最吸引人們目光的焦點!由於北三段地形平緩好走、風景秀麗,多數登山團體視此條路線為『度假路線』,不時有人還將橡皮艇背上山去,在萬里池及屯鹿池中划船。
大部分的縱走路線規劃,會將北三段分成兩段來走:北段的『奇萊連稜』及南段的『能高安東軍』,奇萊連稜由松雪樓進入,上到奇萊主北鞍部(3360鞍),經過池山、奇萊主峰、卡羅樓山、奇萊南峰,廬山溫泉出來,行程約需四天;能高安東軍則由廬山溫泉進入,上到南華山,經過卡賀爾山、能高山、能高南峰、光頭山、白石山、安東軍山,最後從萬大南溪至奧萬大附近出來,行程約需七日左右;北三段範圍中還有另外一種更為輕鬆的健行路線,即從廬山溫泉進入,越過中央山脈主脊後(南華山),經過奇萊保線所,花蓮銅門,從花蓮出來,為東西越嶺的走法,約需三天的時間,常有登山腳踏車的玩家於此活動,而此段路線原為日據時代的古道,作為理蕃及東西溝通的重要橋樑(其他東西溝通的管道如八通關古道、合歡越嶺古道、關門古道等等),如今成為台電東西電力溝通的管道,以及郊遊踏青的好去處。
整個北三段中,較有危險的地方是卡羅樓山附近約五公里長的危稜地形,以及上能高南峰時的一段陡坡,過去常有人於卡羅樓附近墜足身亡,如清大山社於民國69年便有同學在此不幸墜崖死亡,其他如陸軍官校的五名學生,及近來的社會團體個案等等,總括來說,此地會發生如此多墜崖的事件,一方面是由於此段路程屬於大眾登山路線,攀登者較其他山區為多,且隊員登山經驗明顯參差不齊,常因大意或恐懼而釀成災禍;另一方面是此地位處立霧溪上游,東部進入之水氣全部由屏風山與奇萊連稜攔截而下(屏風山素有九嶂之稱,嶂者山廣而寬也,標高3248公尺、位於奇萊北山北稜),故此地多雲霧及風雪,中午之後難有好天氣出現,此時若是領隊經驗不足,或是隊員不夠鎮定,便常有迷途或是不幸失足的情形發生!故如欲攀登奇萊連稜者,最好能將行程安排於上午便能結束進度,返回營地,避開濃霧阻路的可能性!
南一段
從向陽山下來後,再往南面的中央山脈就屬於南一段的範圍之內了,全境屬於高雄縣與台東縣的交會處,關山以北仍屬於玉山國家公園的範圍內。從關山(3666公尺)起向南經海諾南山(3173公尺)、小關山(3248公尺)、雲水山(3140公尺)、馬西巴秀(3060公尺)、最後到卑南主山(3293公尺),接下來就往西下切到荖濃溪林道的石山工作站,經由藤枝、六龜而從台南出來。從向陽山道關山的那段稜線,一般是都不列入南二段或是南一段的範圍內,而是將其獨立出來稱之為『南橫三星』,計有塔關山、鷹仔嘴山、與庫哈諾辛山,這些山頭都位於南橫旁邊,也都是可以一日輕裝來回的高山(以天池或啞口為根據地),最短的塔關山路程,來回僅須 4個小時,故很多團體以此為訓練新手適應高山的入門路線。而卑南主山以南,除北大武山外,中央山脈主脊的高度就下降到2500公尺左右,直到從鵝鑾鼻入海,也有人稱卑南主山以南的兩千多公尺那一段稜線為『南南段』,此地幾乎沒有登山客的足跡,尚處於未知的區域,近年來頗受各登山社團注意,而有許多探勘的計畫產生。
攀登南一段的稜線大多從南橫進入,登山口位於進涇橋(南橫138.7K)旁,上切接到關山的西北方支稜(3026鞍部),在此可輕裝沿稜去攻庫哈諾辛山,回來紮營後(此地有一山屋),隔日上到關山山頂,再往南沿稜下到2940鞍部,住一晚後,續行向小關山,到雲水山紮營,隔日再過馬西巴秀山,一直到卑南主山下紮營,接下來就下切林道,坐車出台南,行程須五天的時間。
關於南一段的描述,有一首打油詩可作為參考:『小關難纏、雲水無水、卑南不死、藤枝必亡』,這裡說出了南一段中最為困難的兩個地方:其一是水源問題,另一個是荖濃溪林道的路況問題;關於水源問題,南一段全段中較為穩定的水源僅有進涇橋旁的溪水、途中有2940鞍的溪溝伏流、接下來就只有等到下切到林到後才有水源可用,等於說必須背負三天以上的飲用水,在夏日攀登,用水較多,更增此段的困難度!另外關於林道路況的問題,因為林道乏人照顧,下雨時容易坍塌,石山工作站到有公車可搭的藤枝遊樂區約需50公里的距離,所以如果車子進不來,就只能用雙腳走50公里出去了......。而關於南一段的路況,其稜線已無南二段般的扭曲變形,又回復到幾乎成一直線的狀況。基本上路跡清楚,無迷途之虞,且無危險地形(較危險的關斷等處,已經繞過去了),故只有前述兩項問題需要特別注意!
值得附帶一提的是南一段屬於向東的卑南溪流域與向西的高屏溪流域分水嶺,由於地處偏遠較少開發,仍保存著原始的林相,野生動物的棲地也未遭破壞,故此處也是野生動物聚集的場所之一,想要與水鹿或長鬃山羊邂逅的山友,可考慮來此一遊,但千萬得有缺水的凜準備才行!關於南一段上特別的景觀,可能只有一處『關山』,較值得介紹,其他山頭因為稜線平緩,都顯現不出山形的狀闊。關於關山,岳界稱之為『南臺首嶽』,因其為南台灣的最高峰,從玉山群峰或是南二段向南望去,一眼就可看見一山形如金字塔的高山突出於群山之中,那便是關山了,關山的地質特色就在它北面的關山大斷崖,全長約 4公里,危石聳立,彷彿巨龍的背脊般崎嶇的蜿蜒著,由塔關山往南望,其景最為憾人!
南二段
中央山脈自秀姑巒山後,進入南二段的範圍之中,往南一直到向陽山為止。南二段位於高雄縣、花蓮縣與台東縣的交會處,全境屬於玉山國家公園的範圍之內,自秀姑巒山起向南經大水窟山(3724公尺)、達芬尖山(3222公尺)、塔芬山(3046公尺)、轆轆山(3277公尺)、雲峰東峰(3400公尺)、南雙頭山(3340公尺)、三叉山(3494公尺)、向陽山(3600公尺),最後從南橫向陽工作站出來,南二段延續南三段中稜線遭嚴重擠壓的特色,整段路線中稜線扭曲變形,形成鋸齒狀稜脈,但支稜狀況並不如南三段複雜,再加上玉管處在步道沿途皆有放置指示牌( 0.5公里一個),路況清晰明瞭,並無迷途之虞。
發源於此區的河川有向西的荖濃溪、拉庫音溪及向東的清水溪、秀姑巒溪等,路程中水源豐沛,並無缺水之虞,與南三段幾乎天天背水的狀況大相逕庭,再加上此段稜線起伏平緩,也已成為岳界口中所謂的度假路線。一般攀登南二段的行程安排,是由東埔取道八通關古道,經過八通關草原、巴奈伊克山屋、中央金礦、白洋金礦,從秀姑巒山南面之秀姑坪銜接上中央山脈主稜,就一直沿著中央山脈主脊往南,經過大水窟山、達芬尖山、轆轆山、雲峰東峰、南雙頭山、三叉山、向陽山後離開稜線,下切到南橫公路約 155K,向陽工作站,從台南出來,或是反方向走法,此種路線一般隊伍大約是安排九天的行程;另外一種取捷徑的走法是在八通關古道上的巴奈伊克山屋往南下切溪谷,到達杜鵑營地,再從西面繞過大水窟山,再從南大水窟山接上主稜,此種走法大約可省下一天的時間。
南二段附近還有兩條登山路徑,其中之一是八通關越嶺古道,另一條是新康橫斷;八通關越嶺古道又分為清八通關古道及日據時代修築的八通關古道,都是當時東西向溝通的便道,清八通關古道是從東埔進入山區,經過八通關草原、巴奈伊克山屋,沿著捷徑到大水窟池,直接從大水窟池附近往東離開主脊,經過大分、多美麗、瓦拉米、南安後,從玉里出來,目前古道僅有在中大水窟池以西的路段有人使用,以東路段除了出口處的瓦拉米附近外,少有人跡,走完全程,約需14天,是個難度很高的路線。至於新康橫斷,則是在三叉山時轉向中央山脈往東的支稜,經過連理山(3138公尺),新康山(3333公尺),後切下清八通關古道(瓦拉米附近),從南安出來,新康山素有『東臺首嶽』之稱,也是台灣本島上,每天第一個被陽光照到的地方!
南二段中並沒有像烏拉孟斷崖般的險峻地形,稜線起伏也都算平緩,再加上沿途水源充沛,從大水窟池、2740鞍石壁水源、塔芬池、轆轆谷的水源、雲峰東峰下的溪溝、拉庫音溪、嘉明湖等,天天都有用不完的水源,故此段也算是大縱走中的緩衝休息時段。
南二段中的自然景觀中有八通關草原、中央及白洋金礦、秀姑坪、達芬尖山、嘉明湖(蛋池)、向陽山等幾處較為知名
(2)中央及白洋金礦:此處是荖濃溪的上游,日據時代曾發現此處有可供開採的沙金,故日本政府於此搭建山屋,僱請工人在此掏金,目前中央金礦有一林務局建的木造山屋,白洋金礦附近仍保留著當時掏金的洞穴,以及當時的一些石堆,頗能引人發思古之幽情!
(3)秀姑坪:秀姑坪是秀姑巒山與大水窟山交接處的鞍部,海拔高約3600公尺,十幾年前的森林大火將此地的整片玉山圓柏燒的只剩今天可見的白骨,但高山植物的強韌生命力卻不會因此而斷絕,仔細瞧瞧已被燒焦的古木,常可發現仍有新芽在努力抬頭生長中,這裡也就可以發現有許多半邊焦黑、但半邊仍翠綠的大樹,生命的無限可能在此恣意的綻放中!秀姑坪因地勢極高,展望良好,向東南可見新康山、向西可見玉山群峰、向南可見三叉向陽、向西可見海岸山脈連稜,在此紮營,實令人精神舒暢!
(4)達芬尖山:達芬尖山為岳界所稱『五嶽三尖』之一,所謂五嶽是指玉山、雪山、南湖大山、秀姑巒山、與北大武山;而三尖則是指大霸尖山、中央尖山與達芬尖山。此山山形尖銳,從八通關草原望去,神似尖塔故山名以『尖』稱之。
(5)嘉明湖:嘉明湖舊稱蛋池,因其狀如鵝卵形的雞蛋而得名,位於三叉山腳下10分鐘的路程。由於三叉山附近是整片短箭竹草坡的地形(約有數十個足球場的面積以上),因此,在晴空下的嘉明湖便像是一顆藍寶石鑲嵌於綠色的大地般,散發出耀人的光澤。一般安排嘉明湖的登山口是在南橫的向陽工作站,往上接到向陽山後,往東向三叉山,便可到達嘉明湖,來回約需三天的路程時間,也是南部地區山友非常熱愛的高山郊遊路線之一!
(6)向陽山:於前面曾經有提過,關山、向陽附近由於本身地質的關係,常會發生山壁崩塌的自然現象,除造就令人喪膽的『關山大斷崖』外,還有一個氣勢磅礡的『向陽大崩壁』,向陽大崩壁是從向陽山往西,到溪頭山(3240公尺)間的崩壁地形,全長約 1.5公里,崩壁高度約1500公尺!直可媲美無明大崩壁。
然而一般攀登隊伍都不會選擇通過此處危稜,而是從向陽山直接下切到南橫公路上,再從關山附近重新切回稜線上,這樣可以同時避開『向陽大崩壁』與『關山大斷崖』等兩處危險地形!
南二段附近其他的自然特色還有向大分、多美麗附近是台灣僅存的野生動物樂園(走一趟十天的路程,便可看到數十隻的水鹿及長鬃山羊,運氣好的話還可見到台灣黑熊喔!),另外,新康山也是一處非常特別的山區,但在此就不加多說了。
南三段
從安東軍以南,中央山脈主脊降至三千公尺以下的草山(2810公尺)山頭,往南延伸到七彩湖後接上一般岳界所稱的南三段(中間一段從安東軍山到七彩湖約兩天的路程,除了大縱走隊伍外,一般都不會經過)。
南三段位於南投縣信義鄉和花蓮縣萬榮鄉、卓溪鄉的交會處,也是在玉山國家公園的北部,自七彩湖為起點,沿中央山脈主脊向南,接六順山(3106公尺)、關門山(2974公尺)、小石公山(2890公尺)、丹大山(3260公尺)後,主脊方向轉成東西向,越過盧利拉駱(3122公尺)、馬路巴拉讓(????公尺)、再經義西請馬至(3179公尺)後,稜線再度轉南,經烏妹浪胖(2950公尺)、僕落西擴(3009公尺)、烏可冬克(3005公尺)、抵馬利加南東峰(3385公尺);稜線再往西轉,過馬利加南山(3577公尺)、馬利亞文路山(3479公尺)、馬博拉斯山(3805公尺,中央山脈第二高峰)、再轉南往秀姑巒山(3860公尺,中央山脈最高峰)為止,最後借道八通關古道,往東埔出來,由稜線方向如此複雜,且此區擁有中央山脈最高的兩座山峰可看出,此區是受地殼板塊運動最為劇烈的區域,稜線不再如北一到北三段般,幾乎成一直線的狀況,而是呈現嚴重扭曲變形的形狀,故此區千山交疊,出入不易,故還能保持著造物時期原始的風貌,保留住一絲大地的尊嚴!在此發源的河川包含向西流出的丹大溪流域、及郡大溪流域,還有向東部流出的秀姑巒溪流域,由於此區人跡難至,溪水未受任何人為污染,成為台灣島中最後一處人間淨土!
一般來說,南三段附近的山區走法可分為循稜縱走(由南往北或由北往南,約需12天行程)、丹大橫斷(約需九天行程)、馬博橫斷(約需七天行程)、及南三迂迴(約需10天行程)等等;循稜縱走就是照著中央山脈主脊從丹大林道上到七彩湖後,經過丹大山、義西請馬至、馬利加南山、馬博拉斯山、一路到秀姑巒山,從東埔出來;丹大橫斷則是從花蓮的瑞穗林道往西切上丹大山後,一直到義西請馬至,但不轉南向,繼續往西,離開中央山脈主脊,經過斷稜東西山、東郡大山、本鄉山、無雙山,從郡大林道經人倫工作站,從水里出來,是東西走向的走法;馬博橫斷則是從八通關進入,過秀姑巒山、馬博拉斯山、馬利亞文路山、馬利加南東峰後,離開中央山脈主脊,繼續往東向馬西山、布甘山、喀西帕南山前進,從花蓮玉里出來,也是東西向走法;南三迂迴線則是從無雙進入,接本鄉山、東郡大山、義西請馬至後,沿著中央山脈主脊往北,一樣從七彩湖出來。
南三段主稜中較具特色的幾處地方包括:七彩湖的湛藍深邃、關門北前台灣有刺植物精華區、太平溪源及哈依拉漏溪的質樸美感、義西請馬至與馬利加南東峰間的原始森林風貌、烏拉孟斷崖及馬利亞文路斷崖的險惡、以及馬博拉斯山大開大闔的氣魄等等
(1)七彩湖:有人說,高山上的湖泊,是仙女落在地球表面上的一滴淚,帶著那麼一點點哀愁的美麗....,七彩湖本身是延續北三段中綿延的高山湖泊特色,周圍全是高山箭竹草坡,不論是在清晨朝陽下或是在落日的餘輝中,七彩湖都能散發出誘人的氣息,一會兒神秘,一會兒嬌媚,一會兒又有塞外豪壯的氣勢,一會兒又像十來歲少女般的清新可人。尤其變換不定的神態,而得來『七彩湖』的美譽!然而,現在台電為了那效用不大的《東電西送》政策,已將林道開至七彩湖旁不到一小時的步行時間內,嚴重影響此地的生態及美觀,幾年後的七彩湖也只會淪為觀光客簇擁而至、觀看熱鬧的地方,就如同現在的小鬼湖般......,昔日的七彩,可能也只剩漂浮水面上的油汙而已.......。
(2)關門北山前有刺植物群:關門北山北面最低鞍附近 300公尺左右長度的稜線上,有著我所見過最為茂密的有刺植物林,刺柏、小蘗、咬人貓、咬人狗及其他不知名的有刺植物都在此段中蓬勃生長,短短的 300公尺,卻得花將近一個半小時的時間才能通過,實在是一處訓練忍痛能力的好場所.....
(3)太平溪源及哈依拉漏溪營地:由於南三段本身嚴重缺乏水源(12天的路程中約需背水四天),故途中可以經過的溪流,便是讓人流連不去的天堂!尤其以哈依拉漏溪營地而言,必須通過重重荊棘夾殺,才能穿出樹林,見到一處溪水潺流、綠草如茵、風景如畫的好地方,就如同沙漠中的綠洲一般,撫慰旅人疲憊不堪的心靈!
(4)義西請馬至到馬利加南東峰間的原始林:南三段的難處,除了天數甚長之外,此處的路跡不明、稜線難斷也是最為攀登隊伍所注意的地方,這一段大約兩天半左右的行程,全部在樹林中鑽行、路況崎嶇,由於攀爬隊伍不多(一年不到10隊),加上稜線蕪雜,有些地方根本沒有路跡,僅能抓方向硬切稜線或切下溪谷,如果天氣狀況不佳,會增加路跡判斷的困難度,也可能使行程因此耽誤,甚至發生意外!
(5)烏拉孟斷崖及馬利亞文路斷崖:馬利亞文路山到馬博拉斯山間有兩處危稜斷崖~烏拉孟斷崖及馬利亞文路斷崖,該處是南三段路程中最為危險的地形,烏拉孟斷崖分為兩段,靠東邊的較為危險,有一段兩公尺長的距離是僅有單腳可踩的瘦稜地形,有風雨時要萬萬小心!靠西邊的那一段則是有驚無險,小心即可通過;馬利亞文路斷崖則也只是稍窄的瘦稜地形,不難通過。
(6)馬博拉斯山:南三段中山形最為突出的便是『馬博拉斯山』,其西面山坡為郡大溪的源頭之一,風化情況嚴重,怪石嶙峋、崩壁直瀉千里,於八通關山或是觀高等出眺望馬博拉斯山,夕陽西下時,更可見整片山坡印染著深沈的紅色色澤,雲霧盤旋間,顯出馬博拉斯山大開大闔的氣度!南三段其餘稜線中亦不乏許多有特色的自然景觀,如斷稜東西山間的險峻、東郡東巒大山間箭竹草坡的秀麗、充滿薔薇香味的馬布谷、宛如巨龍般的九華大瀑布等等,但因非此次活動的行經路線,故不在此多加贅述!
留言列表